这个暑假,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植愈星途”社会实践团队,在郎家丽、张堇辰老师的带领下,成员赵崟轩,洪语沛,郑好,潘欣悦,付一笑开展了一场以非遗植物染为核心的多阶段、沉浸式美育疗愈实践。团队循着“科学研究-普教验证-特教实践-技艺精进”的闭环路径,系统探索植物染在孤独症儿童情感表达与感官疗愈中的创新可能。
实验室里的“色彩密码”:以科学探非遗之理
实验室内,团队成员以石榴皮等天然材料为染源,通过反复调整时间、浓度与PH值,细心记录每一抹色彩背后的科学规律。他们不止在做实验,更是在捕捉色彩与情绪之间那道看不见的光——为后续课程注入理论的温度,也让植物染的疗愈价值初现微光。“每一次染料的沸腾、每一次色彩的沉淀,都是传统技艺与现代科学的对话。” 团队成员在实验日志中写道。
云滇校园的“染趣课堂”:以实践验课程之效
带着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团队奔赴云南省中心小学,将植物染的乐趣带进普教课堂。“看这团棉线在染料里转个圈,就会变出像云朵一样的花纹哦!” 团队成员手持染棒,向孩子们演示云染、鱼鳞染的基本技法。孩子们好奇地围在染盆边,小心翼翼地提着自己的白布手帕,尝试调配喜欢的颜色,有的叠出整齐的折痕做 “鱼鳞”,有的随意扭转布料造 “云纹”。
当一件件带着童真印记的染布作品晾晒在校园的绳子上,红的像山花、蓝的像天空、黄的像稻穗,孩子们兴奋地指着自己的作品向伙伴介绍。这一阶段不仅验证了植物染课程的趣味性与可操作性,更收集到了孩子们的真实反馈,为后续适配特殊教育场景打下了基础。
特教园中的“染愈时光”:以温情筑表达之桥
八月末,“植愈星途”走进南京佳佳幼儿园——一个专注孤独症融合教育的温暖之地。“好好老师”悄悄把孩子们分成小组,鼓励普通儿童与星星的孩子结对协作。“你们学会了,也要帮这些小伙伴一起完成哦。”她轻声说道。在植物染的课堂里,没有“不一样”,只有一起触摸、一起尝试、一起等待奇迹发生。
孩子们的小手浸入染缸,眼神变得专注,情绪也随之舒展。就连平时沉默的孩子,也在颜色的引导下,露出浅浅的笑容。每一个孩子,包括所有孤独症小朋友都在集体陪伴下完成了属于自己的那一方染布。天然染料的柔软与包容,仿佛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无声却绚丽的窗。“他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次主动尝试,都是植物染与爱共同创造的奇迹。” 团队带队老师感慨道。
老门东里的“技艺寻根”:以传承拓创新之路
为进一步贴近传统、精进技艺,团队还走访了南京老门东历史街区,深入传统工坊,聆听非遗传承人的匠心分享。在一间挂满蓝染布的老屋里,传承人手把手向团队演示石榴皮染料的熬制技巧:“火要小、熬要慢,果皮的色素才能慢慢渗出来。” 从染料的提取、过滤到固色的秘诀,团队成员边记边拍,将老一辈的技艺经验与现代教育需求相结合,为课程的进一步优化注入了文化基因。
从实验室到乡村,从特教课堂到古老工坊,“植愈星途”用一整个夏天的脚步,慢慢织就一张连接色彩、孩子与传统的网。他们不仅系统构建起植物染在特教领域的应用模型,更用实践表明:通过视觉、触觉与情感的多重浸润,植物染能够显著提升儿童的感知力、情绪稳定性与成就感。未来,团队将继续推动非遗与特教的深度融合,让传统工艺成为照亮特殊儿童内心世界的一束温暖之光。(文/付一笑 郑好 图/赵崟轩 洪语沛 编辑/林敏 审核/郎家丽 薛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