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美术与设计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2025 届毕业设计与论文答辩在实验实训大楼顺利举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主任郎家丽教授率全体专任教师组成评审团队,对学生作品进行严格把关与专业指导。共51名毕业生通过毕业设计展示与论文答辩,为四年专业学习画上圆满句号。
多元答辩形式彰显专业特色
本次答辩采用 “双组并行” 模式,2104班学生以单人形式展示,2105班听障学生则以两人小组协作完成。每位答辩者需通过汇报阐述设计理念,并同步展示两套成衣实物。在人台模型前,毕业生们结合设计手稿与面料小样,详细介绍从灵感捕捉到工艺实现的完整过程。例如,部分作品将传统纹样解构重组,融入现代机能风剪裁,聚焦新中式的设计理念。
值得关注的是,听障学生通过手语与文字图片等形式的辅助,可流畅表达设计思路。其中几位学生毕设作品佳,获得优秀答辩。
严谨评审与深度互动
答辩现场,评审教师从设计主题与设计逻辑、工艺细节、市场可行性等多维度展开提问。针对某学生设计以敦煌为设计元素的 “现代风格服装”,答辩教师指出:“敦煌文化多以窄腰,纤细,飘逸为主,为何选择宽阔廓形?以及敦煌元素的使用(除图案外)有那些体现?” 教师团队还就多位同学论文中 “新中式风格” 等课题展开学术探讨,引导学生深化理论支撑。在听障学生答辩环节,教师通过文字与手语双重反馈,详细指导设计改进方向。
全员通过彰显教学成果
经过近三小时的紧张评审,51名学生全部通过答辩。评审组一致认为,本届毕业设计呈现三大亮点:一是文化传承与现代设计深度融合;二是技术应用前沿化,部分作品引入3D打印与智能温控材料;三是特殊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听障学生作品在工艺完成度与创意表达上达到了较好的水准。
“从毕业设计中,我们看到了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与对未来时尚的敏锐洞察。” 郎家丽主任在总结时表示,学院将持续推进 “产教融合”,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助力其成长为兼具人文素养与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文/李欣 图/郎家丽 编辑/陈卓雅 审核/李敏 薛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