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与设计学院召开美术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

发布者:薛皓洁发布时间:2025-03-27浏览次数:12

2025318日下午,美术与设计学院美术学(师范)专业全体教师于博雅楼109会议室齐聚一堂,围绕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展开深入研讨。




会议由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李敏主持,会议重点讨论了美术学(师范)专业培养目标的优化与课程体系的调整,不仅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师范性与特色化,还要聚焦特殊教育与融合教育,制定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兼具实践性、创新性与数字化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

会议伊始,与会教师围绕培养目标这一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应对学校要求,新版培养方案需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引入人工智能类课程,并对现有课程安排进行调整。经过充分讨论,会议确定将“特殊教育”与“融合教育”作为重点培养目标,进一步挖掘艺术的功能性,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与综合能力。

在课程体系调整方面,会议重点讨论了如何优化基础课程以及强化核心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方面,与会教师对素描、色彩、中外美术史等课程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部分课程的名称、授课内容及开课顺序提出了调整建议。例如,构成艺术设计课虽具有重要意义,但与其他课程衔接不佳,建议延后开设;绘画疗愈课程则从学科基础课调整为专业选修课,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白描与速写课程将合并为线描课程,并作为学科基础课之一。会议还探讨了是否新增感知训练类课程,具体方案将进一步完善。

专业核心课程方面,与会教师结合自身不同学科的教学实践与学生反馈,提出了多项调整建议。会议决定将书法(二)、中国画(二)、中国画(三)这三门课程调整为专业选修课程,同时将漆艺、油画(一)、陶艺、综合材料四门课程纳入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以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会议还就即将开设的3-4门新课程展开了讨论。与会教师各抒己见,认为新课程应主要集中在如何将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如何在课程中调动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共情能力,以及如何实施分层教学与拔尖培养等方面。这些讨论为新课程的科学设置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次会议持续三小时,与会教师积极建言献策,为美术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了宝贵意见。后续,学院将进一步细化方案内容,确保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为培养高素质美术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冯亚雄 何旭 图/孙倩 编辑/陈卓雅 审核/李敏 薛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