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与设计学院举办博爱美苑大讲坛第十四讲—— 李翎《佛教视觉化开始的几个问题——以桑奇塔为例》

发布者:薛皓洁发布时间:2022-12-12浏览次数:1094

美术与设计学院举办博爱美苑大讲坛第十四——

 李翎《佛教视觉化开始的几个问题——以桑奇塔为例》

2022年12月8日晚,“博爱美苑大讲坛”第14讲,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李翎教授应邀作了题为《佛教视觉化开始的几个问题——以桑奇塔为例》的主题讲座,江苏大学艺术学院张同标教授作为特邀嘉宾主持讲座。

 李翎老师主要围绕佛传在早期视觉佛教当中进行表现,讲座分为四部分,从不同方面结合考古文物以及历史文献详细阐述了佛教视觉化开端的部分问题。

第一部分,李翎老师从佛教开端引入了“印度式思考的”概念和必要性,并介绍了以往对印度视觉文化的研究与关注。佛教产生于印度,溯源是找寻文化演变轨迹的最有效方式,只有在了解印度佛教的文化特征和艺术特征后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经典佛教和视觉佛教的演变以及其中的内涵。起初对印度文化的了解从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开始,桑奇大塔、巴鲁特、阿马拉瓦蒂等都是那个时期发掘出的。在印度独立后发掘出的其中著名的有:迦那哥纳赫利大塔。后期印度学者逐渐开始自己关注研究本土文化。

第二部分,李翎老师详细阐释了“视觉佛教”与“视觉佛教的开端”概念的界定。“视觉佛教”以弘法为主旨,所有的视觉佛教材料都蕴含着丰富的佛教譬喻,这本身就决定了视觉佛教的特点是象征性而不是写实性的。“视觉佛教的开端”具体指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1时期,即“无圣像”时期的视觉佛教阶段,强调印度腹地的文化,这个时期所关注的实物以古代商道为脉络、建立的石窟寺和佛塔为主,本次内容将以桑奇塔为例。佛菩萨像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产生,人格化佛像一出现迅速得到传播,以像传教的方式具有跨语言、跨文化的优势。公元6世纪左右,“造像量度经”的出现标志着偶像化的佛教正式进入佛教话语体系,视觉佛教为佛教从印度走向世界,特别是东南亚诸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三部分,李翎老师提出了本轮讨论的两个问题,即“视觉佛教的建立”和“新的隐喻符号与古老传统的对应”。初期视觉佛教的题材为佛传,宣扬唯礼释迦,这个时期佛传的叙事为无佛像的佛传叙事,而印度传统的譬喻性说理方式启发了工匠最初对“佛陀”的表现。“借用”传统是桑奇塔视觉佛教使用的主要手段,理解这些传统是对佛教视觉化研究重要意义所在。李翎老师从入胎、降生、成道、转法轮、涅槃介绍了佛传的视觉叙事最重要的五个内容。桑奇三塔中一塔四个方位的大门都分布了丰富的视觉叙事图像,其中对应关系为“入胎—小象”、“吉祥天—降生”、“树—成道”、“轮—说法”、“塔—涅槃”。

本次讲座吸引了全国各高校及业界学者参与,出现了少见的会议室爆满的情况。讲座结束后的交流环节,与会听众与李翎老师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张昕怡 /张昕怡 编辑/王乐华审核/薛皓洁